山西古堡最值得看的有那些_山西古堡旅游

是的,雖然同處一省,但境內卻被大山大川切割成好幾個片區,相應的,每個片區的文化特質也就差異較大。桑干幫、汾河幫、滹沱幫、漳河幫、沁河幫各據一方。于是,文化、建筑等等方面也就大有差異。
比如散落山西各地的古堡,有的帶著塞北的風沙,有的藏著金銀的富庶,有的在做著一個個安靜的夢,有的則沾染著血與火余味。
汾河古堡——宏大氣派——護財
歡歡喜喜汾河灣。汾河流域,是山西最為富庶繁華的地方。沿線的祁縣、太谷、平遙、靈石、這里的曲沃、翼城、襄汾,運城,過去都是出大財主、大商人、大富豪的地方。錢多,自然有錢多的煩惱,于是,家里的院墻修得又高又厚,氣派十足。
但這些氣氣派派的古堡,主要功能還是防賊,保著自家金銀的安全。
祁縣喬家堡
祁縣喬家大院始建于1756年,整個院落呈雙“喜”字形,分為6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建筑面積4175平方米,三面臨街,四周是高達10余米的全封閉青磚墻。
喬家大院如今作為山西五A級旅游景區,其名聲就來自建筑本身的富麗堂皇,恢弘氣派,以及這座建筑主人的傳奇人生。
靈石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原來有五個城堡,現在只剩下三個,分別是紅門堡、高家崖、崇寧堡。
雖然是損毀不少,但王家大院的面積和規模,還是讓人不禁驚呼其為“民間小故宮”、“王家歸來不看院”。
汾西師家溝地堡
汾西縣師家溝是一座山地堡村,主要由窯洞形房舍層層疊疊構成,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它的防御性稍弱,即使如此,村外圍也是高大封閉的,村口有高大的窯壁堵住爬上堡村所在的山坡的路,想進村要穿過一條20米長的隧道,據說村內各院落間還有暗道、地洞相通。
平遙岳壁古堡
平遙岳壁古堡由南新堡、北新堡和舊堡三部分組合而成。古堡有防御性的外圍墻,堡墻輪廓基本完整,局部還殘留雉堞。內部格局也很完整,其中尤以南新堡保存最為完整,堡門、堡墻、街巷、民居存留狀況較好。
岳壁古堡內存留有較為完好的古代民居百十處,其布局和晉中平川地區的其他區域的民居大同小異:均為三合院、四合院極其組群。民居中的正房為三、五開間,形制為磚券窯洞式外加木構出檐,東西廂房和南廂房為磚木構硬山頂或單坡頂建筑。
翼城西閆村古堡
西閻村藏在中條山深處一座汾河流域與沁河流域的分水嶺上,村口是名為“鳳翼門”的堡門,穿過門下層的拱券,主街盡頭一座高塔引人注目。
那是一座奇特的塔門,塔門細高,塔下有穿越形的門洞,在歐洲的古堡或建筑中較為常見,但在這里極罕見。
呆呆按:
汾河兩岸的古堡群,大多修建得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他們的富裕。而富裕的煩惱,就是隨時隨地都要提防別人惦記著自己的金銀珠寶。
沁河古堡——威武肅穆——護家
“湊湊乎乎晉東南。”晉東南的偏安于太行深處,漳水、沁水灌溉下,雖然沒法和汾河兩岸的大財主們相比,但自己的小日子也一貫過得甜甜美美。
然而,明末李自成的農民軍過黃河,越山西一路北上,卻也在一路搶砸,久處太行深處,沁河兩岸的富家大戶們,成為了刀俎魚肉。保家護院,成為了當務之急,于是,眨眼睛,沁河兩岸聳起了無數古堡。
城池高大,碧水寬廣,一個村子便是一座城,老人、小孩,同族,甚至異性,都被穩妥地保護在城墻之內。
沁水湘峪古堡
湘峪古城又稱三都古城,始建于明代1623年。古城經歷了大大小小許多場戰役,至今城墻上的槍眼仍提醒著我們當年那些士兵為保衛古城所做出的犧牲。目前湘峪古堡里仍然居住著當地的村民,整個堡中充斥著祥和恬淡的味道。
沁水柳家堡
柳家堡現存7座完整的院落以及明清殘院12座。這些庭院建筑形制大致相仿,皆為四合院式。完整宅第的大門均有牌樓裝飾和石獅石鼓相鎮。
陽城皇城相府
陽城砥洎城
砥洎城這座小城始建于明代,當時是為防御土匪而修建,整座城池建于一個土崗之上,有中流砥柱的意思,周圍沁河三面環繞。因沁河古稱洎水,故稱砥洎城。這里免費參觀游覽,一種遠離商業化的小城味道撲面而來。
由于潤城鎮冶鐵業的發達,使富商們用來自于冶鐵業的財富構筑城堡,而冶鐵后廢棄的坩鍋建造城墻,既堅固又便宜。砥洎城的最大亮點就在于這用鐵做的“銅墻鐵壁”。
據史料記載,砥洎城按八卦設計,看似雜亂無章的布局,實際上一個完善的內部防御體系,一旦敵人攻破城墻,城內居民可以通過院落間的過道與街坊間的過街樓方便地轉移或反擊,而呈丁字型構造的蛛網式狹窄巷道不僅不利于進攻,而且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沁水竇莊古堡
竇莊古建筑群為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進士、大理寺正卿張五典及其子孫所建。明崇禎初年,陜西農民軍王自用部屢次進攻山西,張五典正是在此時構筑了竇莊古堡。
竇莊古堡,東西、南北各長均500米,修筑城墻2000余米,整體布局呈"卍"萬字形,分東、西、南、北四條街和四條小巷。在街、巷與城墻交接處設城門樓,東、西、南、北四大四小共建有八座城門樓,加上祖居尚書府所修小城--"甕城",共九門,故有九關,合稱九門九關。
因城堡布局形狀類似紫禁城,故當地人俗稱其為"小北京"。現存古建筑面積約40000余平方米,80%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建筑脈絡清晰,特色鮮明,被前來考察的專家學者譽為研究明清時期北方民居建筑的最具典型代表之作。
沁水郭壁古堡
明朝末年,郭壁因未加防范而慘遭洗劫。后來,村民們為防備再次遭襲,就在村前村后都修筑了夯土城墻,并高筑寨門。郭壁就形成了東憑沁河作障、西以山寨為屏、南北以土城為宥的城堡式建筑。
建于明末清初的郭壁是典型的古堡式村落。為加強其防御功能,村內被劃分成許多區域。這些區域并非互不相關,而是被內門樓或過街樓巧妙地分成若干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街區。
如今,在郭壁村南,還可找到一段青磚與夯土相結合的城墻。在城門上,還留有落款為“崇禎六年”的“御侮”題刻。而在村北,也留有兩段不完整的城墻,一段為磚石結構,一段為夯土城墻。夯土墻長約20米、高約5米。雖是殘垣斷壁,仍氣勢奪人。據村里人說,這是晉城古堡中現存的惟一一段土城墻。
靈石梁家堡
梁家堡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與山西大多數古堡一樣,與明末戰事密切相關。與臨近著名的王家大院方方正正的造型不同,靈石夏門鎮的梁家堡依山就勢而建,設計靈活,沒有成規。
為了讓古堡頂端與汾河水仍有親密接觸,梁家在河邊依峭壁直上直下地建了座40多米高的百尺樓,樓底層為安全只開一小門,樓梯段各層的開窗越高越多,越高越大,直至頂層變成敞廊,以將山河風光收進堡內。
古堡的正門在南面,經過兩層樓的關帝廟進入頭道堡門,拾階而上,眼前景物步移景異。
這是一座中國罕見的、地地道道的山地古堡,不僅僅因為它有高大壁壘,它的美也不僅來自古老,而是它自身確實漂亮,煤灰和破敗都掩蓋不住的漂亮。
呆呆按:
晉東南的古堡,規模亦很大,數量更多。對于一心只想著過一份安安生生的小日子的人而言,沒什么比別人破壞自己的家園更叫人痛心的了。所以,沿線村落,但凡有點兒實力,都要修高墻,引寬河。
兵甲府庫——袖珍精巧——護土
哭哭啼啼呂梁山。呂梁山里的生活,過得異常艱辛。貧瘠的土地、堅硬的石頭,注定了他們艱苦的生活。然而,作為天然屏障,也便天然地擔當起了守衛每一寸山河職責。
于是在其戰略關鍵處,總有袖珍而精巧的古堡出現,里面曾藏著兵、藏著甲,默默地守衛著一方土地。
太原店頭古堡
店頭村位于太原西郊,呂梁山麓,是護衛晉陽古都西大門的軍事要塞之一。背陽面陰,倚蒙山山勢遞高而建,村對面是風峪沙河和一條西通交城,古交,婁煩的驛道。
據說,店頭這座古老的屯兵之地,是隋唐所建,一直延續到公元979年,即宋太宗火燒水灌晉陽古城,滅北漢止。后來才逐漸由軍事堡壘演變為村落。
介休張壁古堡
張壁古堡位于介休,充分利用依山退避地理優勢,在地下建有長達3000米,上下三層攻防兼備的古地道,在地上筑壘構城屯甲藏兵,也是世界上頗為罕見的袖珍小城。
古堡最神秘吸引人的就是整體構造特殊,宅院大門全部向內,外墻巷道的高度頗有講究,互相掩護遮擋,如一個個獨立的碉堡。還有神秘的古地道,如無人帶路,走入其中迷路難免。
呆呆按:
呂梁山里,沒有多少的財可守,也沒有多少家可戀。但他們站在汾河之側,天然地有了一份神圣的保衛汾河的職責。雖然實力有限,但仍盡其所能。
塞外邊墻——雄壯蒼涼——護國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多么雄壯蒼涼的景象。但對老百姓而言,則是“死也不出雁門關”的苦。在這農耕與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帶,在山西大同朔州一帶,綿延的長城兩側,也林立著無數古老的城堡。那里曾駐過兵、那里曾開過市。那里的黃土干燥、那里的風,帶著劍刃般的鋒利,幾百年、幾千年來,在雕琢刻畫著一種滄桑。
這種滄桑,是一種曾護衛中原、護衛國家的滄桑。
大同保平堡
保平堡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周長一里七分。城墻高三丈六。磚券門洞,門有石額“鎮云”。此堡是嘉靖年間修筑長城,又修筑和長城相配合的五堡(新平堡、樺門堡、保平堡、平遠堡、平定堡)之一,西面距長城1公里,南面和樺門堡、北面和新平堡相呼應,當時屬大同鎮新平路直屬戍堡之一。
大同新平堡
新平堡是山西最北端,東與河北、西和北與內蒙古兩省(區)交界,明長城縱貫于堡城西面和北面,為明代宣化、大同兩鎮的咽喉要地,也是蒙古游牧民族兵馬經常南下侵擾爭戰之地。
新平堡村筑于明嘉靖25年(1546年),隆慶6年增修,城內布局以主道十字街式并分布南北縱橫十六小街,即人們常說的四通八達,這是典型的長城城堡布局,它既方便于出行,又考慮到軍事作戰的需要。當時,新平堡守備駐軍近千人,守邊18里,邊墩26座,烽火臺16座。明成祖朱棣曾御駕親征,在此地與瓦剌首領順寧王馬哈木決戰。
大同得勝堡
該堡先為土筑,萬歷二年(1574)磚包, 城周“三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嘉靖二十八年(1549)宏賜堡參將移駐此堡。今堡城包磚多被拆走,保存有磚砌券拱南關門。
呆呆按:
最為凄慘的塞外之地,偏偏擔負起了守衛中原、守衛整個中華文明的重任。這些蒼涼的、簡單的古堡,要抵御草原馬蹄的多少次踐踏?而它的底色,就是貧窮,窮到讓許多人寧愿死都不愿意來這里。
呵呵,歷史,就是這么奇怪!
重慶市中國青年旅行社m.scasst.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