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主城區文化景區介紹
重慶的美因山水而生,長江三峽同樣如此。從朝天門碼頭啟航,乘游輪順流東下,江水兩岸的萬千景色隨波流轉,城市風光、自然風景、人文風貌根本不用刻意去尋找和發現,它們便以奔騰之勢鉆入你的眼簾。

長江索道
磁器口
相傳戰國中期,巴國走向了衰落,一些貴族趁機向巴王室索取政治經濟利益,以至發動了武裝叛亂,人民遭受了深重災難。巴蔓子帶著楚軍趕回江州,很快打垮了貴族叛亂武裝,恢復了國內秩序。
過了些日子,楚王派出使臣找到巴蔓子,要求他兌現當初的承諾,將三座城池割讓給楚國。巴蔓子對楚使說:“不錯,當初我的確答應過,但那是楚王乘我國遭遇危機強加給我的條件,我作為將軍本來就守土有責,豈能私下將三座城池割讓給外國呢。盡管如此,當初我答應了楚王,也一定要信守承諾,決不讓你這個使臣為難。城不能割,但我的頭可以割。用我之頭,充我之城,以謝楚王,這樣可以吧?”巴蔓子邊說邊抽出佩劍,一下將自己的頭割下來。奇跡在這時發生了,斷頭之后的巴蔓子仍然站立著。史籍記載的情節是,“蔓子乃自刎,以頭授楚使。”
民間傳說中的巴蔓子將軍,既是忠勇愛國精神的化身,也是中國西南地區人民重義氣,講誠信,護國愛民,舍生取義傳統道德風尚的人格代表。相傳三國時代,巴郡守將嚴顏被蜀將張飛打敗,張飛要他投降,嚴顏就說:“巴國自古以來只有砍頭的將軍,沒有投降的將軍。”這讓張飛深受感動,于是義釋嚴顏。嚴顏所說的砍頭將軍就是巴蔓子。此后,巴將軍傳說一直在巴地經久不衰,其傳承脈絡如下:最早起源于戰國時代,最初以民間口頭文學方式流傳。公元4世紀東晉常璩所撰《華陽國志》將巴將軍傳說收入正史,成為該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
洪崖洞
洪崖洞原為“洪崖門”,是老重慶“九開八閉”十七門中的閉門,也是古代巴國至明清時期的軍事要塞和最早最發達的通商口岸。

洪崖洞民俗風貌
重慶湖廣會館
重慶湖廣會館地佇立在長江之畔,系禹王宮、廣東公所、齊安公所等清代古建筑群及仿古建筑群的統稱,是目前我國南方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古會館建筑群。始建于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 (整理于重慶旅游局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