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6大放風箏好去處_成都哪里最適合放風箏

挑選>>>
初學者盡量
買三角風箏
專家介紹,在挑選風箏時,初學者盡量買簡單的玻璃鋼骨架的三角風箏,易飛、不容易損傷,即經濟又實惠,同時可以觀察風箏以下幾點:
風箏的平衡能力
一般風箏指的是風箏的體積、重量、彈性必須左右對稱平衡。風箏展開放平,用角線提起,看兩邊是否平衡,不平說明風箏有問題。
風箏的角線的程度
角線通常都采雙線,長度以風箏面長度二倍長最為適宜。角度是將上線與風箏面的角度成90度為適宜。
面料做工程度
一般不同的風箏做工是不一樣,面料的不同抗損壞能力也不一樣。真絲面料是高檔風箏首選;仿真絲面料是制作一般傳統風箏的常用材料;無紡布面料,是制作一般傳統風箏的常用材料,盤鷹風箏也常用此材料;尼龍及塑料面料是制作運動風箏、立體風箏的常用材料。
放風箏小技巧>>>
●在風力適足的時候,放風箏可以不必請人幫忙,自己拿風箏的提線,逆風向前邊跑邊看,直到感覺風勁夠,再停下來慢慢放線。
●當風力不濟時,快速向后收線,給予人工加風,如感覺風箏線有拉力時,就要把握時機放線,若風箏有下降的趨勢,須迅速收回一部分風箏線,直到風箏能在天空挺住不墜。
●當風力突然轉強,風箏搖擺而傾斜度過大時,有兩種控制方法:一是迅速放線。二是迅速往風箏方向奔跑數步,可緩和其勢。
●當風力停頓,風箏向下墜落時,可將風箏輕抖數下或迅速向后奔跑,如果后退無路,則可用迅速收線的方法處理。
●如遇兩只風箏線糾結在一起,不要驚慌,立刻與糾纏者靠近,互相交換調整,使線松開。
●收回風箏時,要慢慢收線,收線要盡量遠離有高大樹木的地方,以免風箏墜落掛在樹上。
這些地方適宜放風箏
塔子山公園
因公園地勢較高,又有許多開闊的空地,是成都人最喜歡的放風箏地之一。
●公交乘2路、4路、10路、58路、71路、81路、91路、92路、94路、97路、98路、101路、301路、412路、533路、537路、819路、855A路、855路在“塔子山公園站”下車
●地鐵乘地鐵2號線在塔子山公園站下即可
青龍湖
周邊設施不夠齊全,但是好在得天獨厚擁有成都市最大的生態湖泊,帶上郊游必備的水和食物,是個放風箏的好地方。
●公交乘80路、97路、219路、580路、858A路、869路、887路在“十陵街道辦”“成都大學”站下車均可到達。
●地鐵 4號線明蜀王陵站
白鷺灣濕地公園
白鷺灣濕地公園屬于人工濕地,是距市區不太遠的一處濕地公園,除了適合放風箏,一家人出來郊游也是不錯的選擇。
●公交乘186路、898路、899路、833路
保利公園198
往年草莓音樂節的舉辦地,場地很大,可以敞跑。
●公交乘60路、198a路、198路、665路到達保利公園198公交站即可
東湖公園
三環內唯一的原生態湖泊,距離市區較近,并且因為靠湖邊風力很適合放飛。
●公交乘670B路、675路、661B路、686路、316路
成都植物園
園內還有一個很大的草坪,許多成都市民會選擇在里面放。
●公交乘25路、403路、650路、821路可到達
風箏起源>>>
已有2300多年歷史曾用于軍事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古時南方一般稱“鷂”,北方稱“鳶”,亦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而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至今已2300多年的東周春秋時期,相傳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墨翟居魯山,曾“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就是世界最早的風箏。后來,墨翟把制造“木鷂”的方法傳給他的學生公輸半(即魯班),其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能在空中飛三日之久。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但是,風箏最早并不是用于娛樂,魯班曾“制木鳶以窺宋城”,把風箏用于軍事。更有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獨異志》曾記載,梁武帝被叛軍侯景困在南京附近的臺城,簡女獻計作紙鳶藏詔于中,飛空傳書,以謀援軍。
風箏正式作為一種娛樂工具出現,大約是從唐代開始。而風箏娛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則是傳統節日清明的興起,用途上有了新的轉折,開始向民間娛樂型轉化。
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則是明清時代,明清風箏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當時的文人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并認為這是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則是最具代表的人物,他在其作品《南鷂北鳶考工志》對風箏進行了極為詳盡的介紹。
支招>>>
如何防止風箏線傷人?
●選一根粗一點、顏色較深的風箏線,或是在風箏線上系上標志物,提醒旁人多加注意。
●風箏線的材質不要用尼龍線(又稱釣魚線),這種線既細又有韌性,繃緊時殺傷力大。盡量使用大力馬線或者凱夫拉線。
●放風箏地點選在平坦、空曠的地方,避開建筑物和樹木,設有高壓線的地方和公路、鐵路兩側絕對不能放風箏。
●放風箏時,最好戴上一副手套,以免在放飛時被線拉破手。
●風箏線繃斷,應該把線整理帶走,否則可能傷及路人。





